黄帝内经
- 1.《解精微论篇》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在明堂,雷公请曰:臣授业传之行教,以经论从容,形法、阴阳、刺灸、...
- 2.《方盛衰论篇》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,何者为逆,何者为从?黄帝答曰:阳从左,阴从右,老从上,少从...
- 3.《阴阳类论篇》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,黄帝燕坐临观八极,正八风之气,而问雷公曰:阴阳之类,经脉之道,...
- 4.《征四失论篇》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在明堂,雷公侍坐。黄帝曰:夫子所通书,受事众多矣。试言得失之意,...
- 5.《疏五过论篇》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黄帝曰:呜呼远哉!闵闵乎若视深渊,若迎浮云,视深渊尚可测,迎浮云莫知其...
- 6.《示从容论》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黄帝燕坐,召雷公而问之曰:汝受术诵书者,若能览观杂学,及于比类,通合道理,...
- 7.《着至教论篇》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:子知医之道乎?雷公对曰:诵而颇能解,解而未...
- 8.《至真要大论篇》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黄帝问曰:五气交合,盈虚更作,余知之矣。六气分治,司天地者,其至何如?...
- 9.《六元正纪大论篇》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:六化六变,胜复淫治,甘苦辛咸酸淡先后,余知之矣。夫五运...
- 10.《五常致大论篇》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 黄帝问曰:太虚寥廓,五运回薄,盛衰不同,损益相从,愿闻平气,何如而名,何如...
- 11.《气交变大论篇》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:五运更治,上应天期,阴阳往复,寒暑迎随,真邪相薄,内外分离,六...
- 12.《六微旨大论篇》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:呜呼,远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云,若视深渊尚可测,迎浮云莫知其...
- 13.《五运行大论篇》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,始正天纲,临观八极,考建五常。 请天师而问之曰:论言天地...
- 14.《天元纪大论篇》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: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湿风。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...
- 15.《标本病传论篇》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黄帝问曰:病有标本,刺有逆从奈何? 岐伯对曰:凡刺之方,必别阴阳,前后...
- 16.《四时刺逆从论篇》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有余病阴痹;不足病生热痹;滑则病狐疝风;涩则病少腹积气。 少...
- 17.《缪刺论篇》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曰:余闻缪刺,未得其意,何谓缪刺? 岐伯对曰:夫邪之客于形也,必先舍于...
- 18.《调经论篇》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:余闻刺法言,有余泻之,不足补之,何谓有余,何谓不足?岐伯对曰:有余...
- 19.《水热穴论篇》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曰:少阴何以主肾,肾何以主水?岐伯对曰:肾者至阴也。至阴者,盛水...
- 20.《骨空论篇》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问曰:余闻风者,百病之始也。以针治之奈何? 岐伯对曰:风从外入,令人振寒...
- 21.《气府论篇》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,七十八穴。 两眉头各一。 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,相去...
- 22.《气穴论篇》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问曰: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,未知其所,愿卒闻之。 岐伯稽首再...
- 23.《经络论篇》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黄帝问曰:夫络脉之见也,其五色各异,青黄赤白黑不同,其故何也? 岐伯对曰:经...
- 24.《皮部论篇》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黄帝问曰:余闻皮有分部,脉有经纪,筋有结络,骨有度量,其所生病各异。别其...
- 25.《长刺节论篇》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诊,听病者言,在头头疾痛,为藏针之。刺至骨病已,上无伤骨肉及皮,...
- 26.《针解篇》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问曰:愿闻九针之解,虚实之道。岐伯对曰:刺虚则实之者,针下热也。气实...
- 27.《刺志论篇》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:愿闻虚实之要?岐伯对曰:气实形实,气虚形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...
- 28.《刺禁论篇》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黄帝问曰:愿闻禁数? 岐伯对曰:脏有要害,不可不察。肝生于左,肺藏于右,心部...
- 29.《刺齐论篇》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问曰:愿闻刺浅深之分。岐伯对曰:刺骨者无伤筋,刺筋者勿伤肉,刺肉者...
- 30.《刺要论篇》 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问曰:愿闻刺要? 岐伯对曰:病有浮沉,刺有浅深,各至其理,无过其道,过之则内...
- 31.《脉解篇》 脉解篇第四十九 太阳所谓肿,腰脽痛者,正月太阳寅,寅太阳也。正月阳气出,在上而阴气盛,阳未...
- 32.《大奇论篇》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肝满、肾满、肺满皆实,即为肿。 肺之雍,喘而两胠满;肝雍两胠满,卧则惊,不...
- 33.《奇病论篇》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黄帝问曰: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此为何也?岐伯对曰:胞之络脉绝也。 帝曰:何以...
- 34.《病能论篇》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黄帝问曰:人病胃脘痈者,诊当何如?岐伯对曰:诊此者,当候胃脉,其脉当沉细,沉...
- 35.《厥论篇》 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问曰:厥之寒热者,何也?岐伯对曰: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,阴气衰于下则为热...
- 36.《痿论篇》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:五脏使人痿何也? 岐伯对曰: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筋...
- 37.《痹论篇》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:痹之安生?岐伯对曰: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。 其风气胜者为行...
- 38.《风论篇》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:风之伤人也,或为寒热,或为热中,或为寒中,或为疠风,或为偏枯,或为风...
- 39.《刺腰论痛篇》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,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,刺其]中,太阳正经出血,春无见血。...
- 40.《腹中论篇》 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:有病心腹满,旦食则不能暮食,此为何病?岐伯对曰:名为鼓胀。 帝曰:治...
- 41.《举痛论篇》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:余闻善言天者,必有验于人,善言古者,必有合于今;善言人者,必有厌...
- 42.《欬论篇》 欬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岐伯对曰: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 帝曰:愿闻...
- 43.《气厥论篇》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: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? 岐伯曰:肾移寒于肝,痈肿少气。 脾移寒...
- 44.《刺疟篇》 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之疟,令人腰痛头重,寒从背起,先寒后热,熇熇暍暍然,热止汗出难已,刺]中...
- 45.《疟论篇》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:夫痎疟皆生于风,其盖作有时者何也?岐伯对曰:疟之始发也,先起于毫...
- 46.《逆调论篇》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问曰:人身非常温也,非常热也,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?岐伯对曰:阴气少而...
- 47.《评热病论篇》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:有病温者,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,不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为何?...
- 48.《刺热论篇》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,小便先黄,腹痛多卧,身热。热争则狂言及惊,胁满痛,手足躁,不得安...
- 49.《热论篇》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,其愈皆以...
- 50.《阳明脉解篇》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:足阳明之脉病,恶人与火,闻木音则惕然而惊,钟鼓不为动,闻木音而...
- 51.《太阴阳明论篇》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:太阴阳明为表里,脾胃脉也。生病而异者何也? 岐伯对曰:阴阳...
- 52.《通评虚实论篇》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:何谓虚实?岐伯对曰: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 帝曰:虚实何如...
- 53.《离合真邪论篇》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:余闻九针九篇,夫子乃因而九之,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...
- 54.《八正神明论篇》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:用针之服,必有法则焉,今何法何则?岐伯对曰:法天则地,合以天...
- 55.《宝命全角论篇》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:天复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。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...
- 56.《血气形志篇》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,太阳常多血少气,少阳常少血多气,阳明常多气多血,少阴常少...
- 57.《宣明五气篇》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:酸入肝、辛入肺、苦入心、咸入肾、甘入脾,是为五入。 五气...
- 58.《藏气法时论篇》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: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,何如而从,何如而逆?得失之意,愿闻...
- 59.《经脉别论篇》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:人之居处动静勇怯,脉亦为之变乎?岐伯对曰:凡人之惊恐恚劳动...
- 60.《三部九候论篇》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:余闻九针于夫子,众多博大,不可胜数。余愿闻要道,以属子孙,传...
- 61.《玉机真藏论篇》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:春脉如弦,何如而弦? 岐伯对曰:春脉者,肝也,东方木也,万物之所以...
- 62.《平人气象论篇》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:平人何如? 岐伯对曰:人一呼脉再动,一吸脉亦再动,呼吸定息,脉五...
- 63.《脉要精微论篇》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:诊法何如?岐伯对曰:诊法常以平旦,阴气未动,阳气未散,饮食未进,...
- 64.《诊要经终论篇》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:诊要何如?岐伯对曰:正月二月,天气始方,地气始发,人气在肝。 三...
- 65.《玉版论要篇》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:余闻揆度奇恒,所指不同,用之奈何?岐伯对曰:揆度者,度病之浅深也;...
- 66.《汤液醪醴论篇》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: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?岐伯对曰:必以稻米,炊之稻薪,稻米者完,...
- 67.《移精变气论篇》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:余闻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变气,可祝由而己。今世治病,毒药治其...
- 68.《异法方宜论篇》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:医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何也?岐伯对曰:地势使然也。 ...
- 69.《五藏别论篇》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:余闻方士,或以脑髓为脏,或以肠胃为脏,或以为腑。敢问更相反,皆...
- 70.《五藏生成篇》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,其荣色也,其主肾也。 肺之合皮也,其荣毛也,其主心也。 肝之合...
- 71.《六节藏象论篇》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焉:余闻以六六之节,以成一岁,人以九九制会,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,...
- 72.《灵兰秘典论篇》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:愿闻十二脏之相使,贵贱何如? 岐伯对曰:悉乎哉问也。请遂言之!心...
- 73.《阴阳别论篇》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:人有四经,十二从,何谓?岐伯对曰:四经,应四时;十二从,应十二月;十二月...
- 74.《阴阳离合篇》 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:余闻天为阳,地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。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,人亦...
- 75.《阴阳应象大论篇》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:阴阳者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也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...
- 76.《金匮真言论篇》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:天有八风,经有五风,何谓? 岐伯对曰:八风发邪以为经风,触五脏,邪气...
- 77.《生气通天论篇》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 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岛、...
- 78.《四气调神大论篇》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,此为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...
- 79.《上古天真论篇》 昔在黄帝,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齐,长而敦敏,成而登天。 乃问于天师曰: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...
- 1.《第八十一》 痈疽第八十一 黄帝曰:余闻肠胃受谷,上焦出气,以温分肉,而养骨节,通腠理。中焦出气如露,上注...
- 2.《大惑论》 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尝上于清冷之台,中阶而顾,匍匐而前,则惑。余私异之,窃内怪...
- 3.《岁露论》 岁露论第七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:经言夏日伤暑,秋病疟,疟之发以时,其故何也?岐伯对曰:邪客于...
- 4.《九针论》 九针论第七十八 黄帝曰:余闻九针于夫子,众多博大矣,余犹不能寤,敢问九针焉生,何因而有名?岐...
- 5.《九宫八风》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,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,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,明日居仓门...
- 6.《卫气行》 卫气行第七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:愿闻卫气之行,出入之合,何如?岐伯曰:岁有十二月,日有十二辰,...
- 7.《刺节真邪》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刺有五卫,奈何?岐伯曰:固有五卫,一曰振埃,二曰发蒙,三...
- 8.《论疾诊尺》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黄帝问岐伯曰:余欲无视色持脉,独调其尺,以言其病,从外知内,为之奈何?岐伯...
- 9.《官能》 官能第七十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九针于夫子,众多矣不可胜数,余推而论之,以为一纪。余司...
- 10.《通天》 通天第七十二 黄帝问于少师曰:余尝闻人有阴阳,何谓阴人?何谓阳人?少师曰: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...
- 11.《邪客》 邪客第七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曰:夫邪气之客人也,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,何气使然?伯高曰:五谷...
- 12.《寒热》 寒热第七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:寒热瘰?在于颈腋者,皆何气使生?岐伯曰:此皆鼠?寒热之毒气也,留...
- 13.《忧恚无言》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黄帝问于少师曰:人之卒然忧恚,而言无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气出行?使音不彰?愿...
- 14.《上膈》 上膈第六十八 黄帝曰:气为上膈者,食饮入而还出,余已知之矣。虫为下膈。下膈者,食焠时乃出,...
- 15.《行针》 行针第六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九针于夫子,而行之于百姓,百姓之血气,各不同形,或神动而...
- 16.《百病始生》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于风雨寒暑,清湿喜怒,喜怒不节则伤脏,...
- 17.《五音五味》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右征与少征,调右手太阳二,左商与左征,调左手阳明上。少征与大宫,调左手...
- 18.《阴阳二十五人》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黄帝曰:余闻阴阳之人何如?伯高曰: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不离于五,人亦应...
- 19.《五味论》 五味论第六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:五味入于口也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,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;咸走...
- 20.《动输》 动输第六十二 黄帝曰:经脉十二,而手太阴、足少阴、阳明,独动不休,何也?岐伯曰:是明胃脉也。...
- 21.《五禁》 五禁第六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刺有五禁,何谓五禁?岐伯曰:禁其不可刺也。黄帝曰:余闻刺...
- 22.《玉版》 玉版第六十 黄帝曰:余以小针为细物也,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,下合之于地,中合之于人,余以为过...
- 23.《卫气失常》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黄帝曰:卫气之留于腹中,搐积不行,菀蕴不得常所,使人支胁胃中满,喘呼逆息...
- 24.《贼风》 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: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,令人病焉,今有其不离屏蔽,不出室穴之中,卒然病...
- 25.《水胀》 水胀第五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:水与肤胀、鼓胀、肠覃、石瘕、石水,何以别之?岐伯曰:水始起...
- 26.《五味》 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:愿闻谷气有五味,其入五脏,分别奈何?伯高曰:胃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水谷皆...
- 27.《逆顺》 逆顺第五十五 黄帝问于伯高曰:余闻气有逆顺,脉有盛衰,刺有大约,可得闻乎?伯高曰:气之逆顺者,...
- 28.《天年》 天年第五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:愿闻人之始生,何气筑为基,何立而为楯,何失而死,何得而生?岐伯...
- 29.《论痛》 论痛第五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:筋骨之强弱,肌肉之坚脆,皮肤之厚薄,腠理之疏密,各不同,其于针...
- 30.《卫气》 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曰:五脏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;六腑者,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。其气内...
- 31.《背腧》 背腧第五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:愿闻五脏之腧,出于背者。岐伯曰:背中大腧,在杼骨之端,肺腧在...
- 32.《论勇》 论勇第五十 黄帝问于少俞曰:有人于此,并行并立,其年之长少等也,衣之厚薄均也,卒然遇烈风暴...
- 33.《五色》 五色第四十九 雷公问于黄帝曰:五色独决于明堂乎?小子未知其所谓也。黄帝曰:明堂者,鼻也;阙...
- 34.《禁服》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问于黄帝曰:细子得受,通于九针六十篇,旦暮勤服之,近者编绝,久者简垢,然尚...
- 35.《本藏》 本藏第四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:人之血气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;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...
- 36.《五变》 五变第四十六 黄帝问于少俞曰:余闻百疾之始期也,必生于风雨寒暑,循毫毛而入腠理,或复还,或...
- 37.《外揣》 外揣第四十五 余闻九针九篇,余亲受其调,颇得其意。夫九针者,始于一而终于九,然未得其要道...
- 38.《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黄帝曰:夫百病之所始生者,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...
- 39.《淫邪发梦》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黄帝曰:愿闻淫邪泮衍,奈何?岐伯曰:正邪从外袭内,而未有定舍,反淫于脏,不得...
- 40.《病传》 病传第四十二 黄帝曰:余受九针于夫子,而私览于诸方,或有导引行气,乔摩、灸、熨、刺、?、饮...
- 41.《阴阳系日月》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黄帝曰:余闻天为阳,地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,其合之于人,奈何?岐伯曰:腰以上...
- 42.《阴阳清浊》 阴阳清浊第四十 黄帝曰:余闻十二经脉,以应十二经水者,其五色各异,清浊不同,人之血气若一,应...
- 43.《血络论》 血络论第三十九 黄帝曰: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。岐伯曰:血络是也。 黄帝曰:刺血络而仆者,何...
- 44.《逆顺肥瘦》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针道于夫子,众多毕悉矣。夫子之道,应若失,而据未有...
- 45.《五阅五使》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刺有五官五阅,以观五气。五气者,五脏之使也,五时之...
- 46.《五癃津液别》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:水谷入于口,输于肠胃,其液别为五,天寒衣薄,则为溺与气,...
- 47.《胀论》 胀论第三十五 黄帝曰:脉之应于寸口,如何而胀?岐伯曰:其脉大坚以涩者,胀也。黄帝曰:何以知藏...
- 48.《五乱》 五乱第三十四 黄帝曰:经脉十二者,别为五行,分为四时,何失而乱?何得而治?岐伯曰:五行有序,四时...
- 49.《海论》 海论第三十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刺法于夫子,夫子之所言,不离于营卫血气。夫十二经脉者,...
- 50.《平人绝谷》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黄帝曰:愿闻人之不食,七日而死,何也?伯高曰:臣请言其故。 胃大一尺五寸,径...
- 51.《肠胃》 肠胃第三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曰:余愿闻六府传谷者,肠胃之大小长短,受谷之多少奈何?伯高曰:请...
- 52.《决气》 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:余闻人有精、气、津、液、血、脉,余意以为一气耳,今乃辨为六名,余不知...
- 53.《师传》 师传第二十九 黄帝曰:余闻先师,有所心藏,弗着于方,余愿闻而藏之,则而行之,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...
- 54.《口问》 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闲居,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:余已闻九针之经,论阴阳逆顺,六经已毕,愿得口问...
- 55.《周痹》 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: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徒随脉,其上下左右相应,间不容空,愿闻此...
- 56.《杂病》 杂病第二十六 厥挟脊而痛者,至顶,头沉沉然,目__然,腰脊强。取足太阳腘中血络。 厥胸满面肿...
- 57.《病本》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后逆者,治其本;先逆而后病者,治其本;先寒而后生病者,治其本;先病而后生...
- 58.《厥病》 厥病第二十四 厥头痛,面若肿起而烦心,取之足阳明太阴。厥头痛,头脉痛,心悲,善泣,视头动脉反...
- 59.《热病》 热病第二十三 偏枯,身偏不用而痛,言不变,志不乱,病在分腠之间,巨针取之,益其不足,损其有余,乃...
- 60.《癞狂病》 癞狂病第二十二 目眦外决于面者,为锐眦;在内近鼻者,为内眦;上为外眦,下为内眦。 癫疾始生,先...
- 61.《寒热病》 寒热病第二十一 皮寒热者,不可附席,毛发焦,鼻槁腊。不得汗,取三阳之络,以补手太阴。肌寒热...
- 62.《五邪》 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,则病皮肤痛,寒热,上气喘,汗出,欬动肩背。取之膺中外喻,背三节五脏之傍,以...
- 63.《四时气》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:夫四时之气,各不同形,百病之起,皆有所生,灸刺之道,何者为定?岐...
- 64.《营卫生会》 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:人焉受气?阴阳焉会?何气为营?何气为卫?营安从生?卫于焉会?老...
- 65.《脉度》 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:愿闻脉度。岐伯答曰:手之六阳,从手至头,长五尺,五六三丈。手之六阴,从手...
- 66.《营气》 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:营气之道,内谷为宝。谷入于胃,乃传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专者,行于经...
- 67.《五十营》 五十营第十五 黄帝曰:余愿闻五十营奈何?岐伯答曰: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;人气行一周,千八...
- 68.《骨度》 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:脉度言经脉之长短,何以立之?伯高曰:先度其骨节之大小、广狭、...
- 69.《经筋》 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,起于足小趾,上结于踝,邪上结于膝,其下循足外侧,结于踵,上循跟,结于腘;...
- 70.《经水》 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:经脉十二者,外合于十二经水,而内属于五脏六腑。夫十二经水者,...
- 71.《经别》 经别第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,内有五脏,以应五音、五色、五时、五味...
- 72.《经脉》 经脉第十 雷公问于黄帝曰:「禁脉」之言,凡刺之理,经脉为始,营其所行,制其度量,内次五藏,外别...
- 73.《终始》 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,毕于终始,明知终始,五脏为纪,阴阳定矣。阴者主脏,阳者主腑,阳受气于四末,...
- 74.《本神》 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:凡刺之法,先必本于神。血、脉、营、气、精神,此五脏之所藏也。...
- 75.《官针》 官针第七 凡刺之要,官针最妙。九针之宜,各有所为,长、短、大、小,各有所施也。不得其用,病...
- 76.《寿夭刚柔》 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:余闻人之生也,有刚有柔,有弱有强,有短有长,有阴有阳,愿闻其方...
- 77.《根结》 根结第五 岐伯曰:天地相感,寒暖相移,阴阳之道,孰少孰多,阴道偶,阳道奇。发于春夏,阴气少,阳气...
- 78.《邪气藏府病形》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:邪气之中人也奈何?岐伯答曰:邪气之中人高也。 黄帝曰:高...
- 79.《小针解》 小针解第三 所谓易陈者,易言也。难入者,难着于人也。粗守形者,守刺法也。上守神者,守人之...
- 80.《本输》 本输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:凡刺之道,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,络脉之所别处,五俞之所留,六腑之...
- 81.《九针十二原》 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子万民,养百姓而收其租税;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。余欲...